快速发布求购| | | | | 加微群|
关注我们
本站客户服务

线上客服更便捷

仪表网官微

扫一扫关注我们

|
客户端
仪表APP

安卓版

仪表手机版

手机访问更快捷

仪表小程序

更多流量 更易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仪表网>生物工程>技术列表>了解一下多功能提取罐结构与作用吧。

了解一下多功能提取罐结构与作用吧。

2023年12月07日 15:52:01 人气: 292 来源: 廊坊武毅防腐有限公司
了解一下多功能提取罐结构与作用吧。
       传统的正锥式、斜锥式多功能提取罐主要结构特点:
  1、加热形式:夹套加热,底部无热源形成加热死角。
  2、提取效率:静态加热方式,因底部无热源形成加热死角,使底部药材提取不。上漂浮的药材(提取沸腾后慢慢的浸入在提取液中)和其它的药材提取时间不一样提取不。设备结构问题降低了提取效率。
  3、出渣出液:锥型提取大部分是大型设备,考虑其密封及底部热源问题采用此结构。但生产过程中出液及出渣较为困难。因底部面积小药材易堵塞造成出液不畅,出渣易搭桥需要人工辅助出渣,工人劳动强度大,占用非生产工时多。
  4、操作安全:夹套加热沸腾后较难控制二次蒸汽流量,因系统蒸汽压力的不稳定性,需要操作人员随时调控阀门控制蒸汽压力,来维持提取微沸状态,掌控不好(夹套加热相对加热面积大)容易造成二次蒸汽流量大携带皂甙及漂浮的药材堵塞管道形成设备生产带压爆沸。给生产人员带来伤害,给生产带来损失。
  5、安装空间:此结构设备直径大高度底,占用空间相对较小。
  中药多功能提取罐是医药化工中常用的浸出提取设备特别适合于植物产物所含成分的浸出提取。结构具有罐体,罐体内轴向位置装置的螺旋推进器或旋浆推进器,与罐体外的转动轴盘连接,其特征是具有一组斜卧的连续逆流浸出提取单罐,相互之间出料口与进料口相连接构成一连通器,每一个单罐体的低端上部具有进料口,下部具有残液排出口,罐体上部具有进液口或排气口,下部具出料口。
  中药多功能提取罐结构与作用:
  1、主罐(提取罐)分三层,内罐投药材和溶煤,夹层加温,外保温。
  2、捕沫器接于主罐主要用来消除煎煮中药时产生的泡沫并防止药流蒸汽中的药渣带进冷凝器内。
  3、冷凝器主要作用为药液蒸气进行冷凝,二次回流到主罐内作为溶煤。
  4、油水分离器主要作用在提油时用经冷却后的回收液进行油分离,以获得需要的芳香油。
  中药多功能提取罐操作说明介绍:
  1、使用前先关闭排渣门,观察是否关好(锁紧到位,密封不漏)。
  2、打开投料门,向罐内投料,并可同时进水,防止粉尘飞扬,计量进水量(装填容积一般为70-80%)。
  3、进料完毕,即可关闭投料门并观察是否关好。
  4、在提取升温之前,应按工艺要求,将系统内的阀门置于“开”或“关”的位置。
  5、进行水提时,可向罐内直接通蒸汽加热,沸腾后可改为向夹套通蒸汽间接加热保温。若“醇提”时,则只向夹套间接加热。
  6、在提取过程中,根据需要可用泵将药液从下部出口抽出,泵入罐顶部进口进行强制循环,以使罐内温度平衡,提取效果充分。
  7、若需在较高温度下提取,可让高温下蒸汽的二次蒸汽进入提取罐上部的冷凝液体,再回流到罐内,进行回流提取,此时冷凝器的冷却水管路阀门应打开。
  8、提取工作完毕,即可放出药液,可用泵抽出,也可采用自然流动的形式。
  9、以上工作完成后,打开排渣门,药渣即可排出,若遇药渣放不尽时,可关闭排渣门,向罐内加少许水和蒸汽,松动药渣,再开门放出。
  10、药渣排完后,需对设备进行清洗,主罐可用清洗球或手工进行清洗,辅助设备及管路系统应接入自来水清洗,清洗完毕并经过必要的安全检查后,才能进行下批药物的投料提取。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ybzhan@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4、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0571-87759942

加盟热线: 0571-87756399

媒体合作: 0571-87759945

投诉热线: 0571-87759942

关注我们
  • 下载仪表站APP

  • Ybzhan手机版

  • Ybzhan公众号

  • Ybzhan小程序